跟德国企业打交道多了,我就发现他们对质量的追求简直成了本能,根本不用别人催,自己就主动做好。不管是奔驰宝马这种大厂,还是小作坊,都很重视质量,但跟咱们这边不一样的是,他们很少打广告说自己质量一流保证正品之类的。
在德国,质量意识已经成了风气,要是哪个企业不重视质量,根本藏不住。我认识一个国内的老板,几年前去德国开厂,一开始还带着国内那一套心态,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虽然知道德国人讲究质量,但也觉得可能会有点通融空间。结果,就因为产品有点小问题,德国客户直接拒收,货全砸手里了,公司差点倒闭。这下他算是明白德国人对质量是真的零容忍。
德国制造之所以靠谱,背后其实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支撑。德国的法律法规特别细,各行各业都有严格的检测和监管。而且德国人执行起来非常死板,一点情面不讲。我自己考驾照的时候就有体会,当时觉得小事一桩能通融一下,结果直接挂了,这才明白德国人眼里真的揉不得沙子。
更深的原因,还得从文化说起。比如德语里职业这个词,其实还有天职的意思,也就是说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像一种使命。所以德国人把对上帝的忠诚带到了工作中,企业不光追求利润,更讲究责任和职业道德。
德国制造的高质量,也跟他们的民族精神教育有关。早在一百多年前,普鲁士就开始注重培养国民的敬业精神和精确意识,这种教育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德国制造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很有口碑了。
现在在德国,员工敬业意识的养成,除了企业自己抓,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他们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大概70%的年轻人一边上学一边在企业实习培训,不管你以后是卖花、卖肉、做面包还是酿酒,都得经过几年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在这个过程中,敬业、认真、精益求精这些精神是必须练出来的。
我们中国其实也有类似的传统。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些老话,以前真的是生意人的底线。春秋战国时候的范蠡、白圭、吕不韦,还有孔子的弟子子贡,这些人做生意都很讲诚信,重义轻利。近现代的中华老字号,很多都是靠着客户信任和质量保证才活下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坚守,才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
我们其实也有深厚的企业道德传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巧诈不如拙诚……这些话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中国企业把这些给丢了,眼里只盯着利益。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不是光靠立法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把我们自己文化里那些讲诚信、守道德的东西重新捡起来。不用老学西方那一套,其实我们自己就有现成的根和底气。
在德国,质量意识已经成了风气,要是哪个企业不重视质量,根本藏不住。我认识一个国内的老板,几年前去德国开厂,一开始还带着国内那一套心态,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虽然知道德国人讲究质量,但也觉得可能会有点通融空间。结果,就因为产品有点小问题,德国客户直接拒收,货全砸手里了,公司差点倒闭。这下他算是明白德国人对质量是真的零容忍。
德国制造之所以靠谱,背后其实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支撑。德国的法律法规特别细,各行各业都有严格的检测和监管。而且德国人执行起来非常死板,一点情面不讲。我自己考驾照的时候就有体会,当时觉得小事一桩能通融一下,结果直接挂了,这才明白德国人眼里真的揉不得沙子。
更深的原因,还得从文化说起。比如德语里职业这个词,其实还有天职的意思,也就是说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像一种使命。所以德国人把对上帝的忠诚带到了工作中,企业不光追求利润,更讲究责任和职业道德。
德国制造的高质量,也跟他们的民族精神教育有关。早在一百多年前,普鲁士就开始注重培养国民的敬业精神和精确意识,这种教育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德国制造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很有口碑了。
现在在德国,员工敬业意识的养成,除了企业自己抓,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他们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大概70%的年轻人一边上学一边在企业实习培训,不管你以后是卖花、卖肉、做面包还是酿酒,都得经过几年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在这个过程中,敬业、认真、精益求精这些精神是必须练出来的。
我们中国其实也有类似的传统。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些老话,以前真的是生意人的底线。春秋战国时候的范蠡、白圭、吕不韦,还有孔子的弟子子贡,这些人做生意都很讲诚信,重义轻利。近现代的中华老字号,很多都是靠着客户信任和质量保证才活下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坚守,才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
我们其实也有深厚的企业道德传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巧诈不如拙诚……这些话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中国企业把这些给丢了,眼里只盯着利益。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不是光靠立法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把我们自己文化里那些讲诚信、守道德的东西重新捡起来。不用老学西方那一套,其实我们自己就有现成的根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