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巴黎搞了个超火的万国博览会。大家挤进那个钢架玻璃搭的大厅,看各国送来的各种展品。休息的时候,大家边喝各国名酒,边聊那个让人惊叹的粘土里的白银——金属铝。
在展厅的一个角落,有个东西大多数人没注意,但几位科学家却看得入了迷。那是一个绕满漆包线的大线圈,通上6伏直流电后,线圈像电铃一样振动,两根铁针之间还闪着紫红色的小电弧。说明牌上写着:感应线圈:能把低电压变成几千伏的高电压,是巴黎电学器械厂的鲁姆柯夫在1851年发明的。
以前要得到高电压得串几千个电池,又贵又占地方。现在好了,这个小玩意儿一手就能拿起来,科学家们围着它看了半天,觉得太牛了,都想回去自己做一个。就这样,感应线圈传到了德国。
同年,德国的玻璃工人盖斯勒发明了一种水银真空泵。他在玻璃管两端封上白金丝,抽掉空气后通上高压电,管里残余的气体就发出紫红色的辉光。这就是最早的低压气体放电管,霓虹灯、日光灯的老祖宗就是它。这玩意儿后来帮人们发现了好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所以大家都叫它盖斯勒管。
故事从这根放电管开始。德国波恩大学的普吕克教授对盖斯勒管特别感兴趣,他和学生希托夫做了很多研究。他们发现,除了气体发光,对着阴极(负极)的玻璃壁还会发出黄绿色的荧光。用磁铁在外面晃动,荧光也会跟着动,好像被磁铁吸引一样。但他们当时还没搞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这时候,德国的本生和基尔霍夫发明了光谱分析法。普吕克和希托夫也开始研究光谱,他们做了两头粗中间细的盖斯勒管,充入纯氧气或氢气,通电后不同气体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分光镜一照,每种气体都有独特的光谱……
在展厅的一个角落,有个东西大多数人没注意,但几位科学家却看得入了迷。那是一个绕满漆包线的大线圈,通上6伏直流电后,线圈像电铃一样振动,两根铁针之间还闪着紫红色的小电弧。说明牌上写着:感应线圈:能把低电压变成几千伏的高电压,是巴黎电学器械厂的鲁姆柯夫在1851年发明的。
以前要得到高电压得串几千个电池,又贵又占地方。现在好了,这个小玩意儿一手就能拿起来,科学家们围着它看了半天,觉得太牛了,都想回去自己做一个。就这样,感应线圈传到了德国。
同年,德国的玻璃工人盖斯勒发明了一种水银真空泵。他在玻璃管两端封上白金丝,抽掉空气后通上高压电,管里残余的气体就发出紫红色的辉光。这就是最早的低压气体放电管,霓虹灯、日光灯的老祖宗就是它。这玩意儿后来帮人们发现了好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所以大家都叫它盖斯勒管。
故事从这根放电管开始。德国波恩大学的普吕克教授对盖斯勒管特别感兴趣,他和学生希托夫做了很多研究。他们发现,除了气体发光,对着阴极(负极)的玻璃壁还会发出黄绿色的荧光。用磁铁在外面晃动,荧光也会跟着动,好像被磁铁吸引一样。但他们当时还没搞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这时候,德国的本生和基尔霍夫发明了光谱分析法。普吕克和希托夫也开始研究光谱,他们做了两头粗中间细的盖斯勒管,充入纯氧气或氢气,通电后不同气体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分光镜一照,每种气体都有独特的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