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网络及常见的数码播放器中常见的音频格式一般都是有损压缩,比如MP3、Wma、AAC等,对一般人的耳朵来说,这几中格式听起来会有一点占区别,但差别很小,也就是说一般听不出来(这个也和外放设备有关,很容易理解,用十几块的音箱和家庭影院放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一样)。其实现在的流行的有损压缩格式技术上差别都不大,在技术差不多的情况下,同样的音频压缩完后体积就差不多了。但不管哪种压缩技术,采用不同的压缩参数压缩完成后的效果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体积差别一般不会太大。举个例子,就用MP3这个格式,一首4分钟左右的音乐,用128kbps压缩出来的文件大小一般不会超过5M,用320kbps的话会在8到10M左右,我也不是专业搞这个,只是从自己的经验来说的。
所以如果你是喜欢听音乐的朋友,而无损格式又因为体积问题而放弃的话,那选择MP3还是选择wma,又或是aac都没什么区别,主要看压缩参数,推荐用320kbps的,这应该目前最高的,也就是说相对来说听觉效果最好的。
具体在哪里看参数,可以这样:下载完MP3或是wma等格式的文件后,在文件上右击,选择“属性”,然后点击“摘要”选项卡,这时可以看到音频文件的一些附加信息,如歌名、歌手、专辑等,这时需要再点一下下边的“高级”按钮,之后就可以显示更多的附加信息,其中就包括了压缩参数,拉到最下边,其中一项就是“位速”,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音频采样级别”,这两个参数是越大越好,位速目前常用的最大应该是320k(当然还有更高的),另一个一般都是44kHz。
(另注:MP3、wma、aac等不是说没区别,而是区别不大,如果音乐本身及其它外部条件好的话还是可以听出区别的,总体上应该是aac>MP3>w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