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市场竞争说白了就是抢客户、拼服务,说到底还是看软实力,服务才是硬道理。
今年最火的新闻之一,就是国家要下调手机国内漫游费上限,还开了听证会。这事为啥这么多人关注?还不是因为大家对运营商的服务早就憋了一肚子气。
要说幸运,中国的电信运营商真的挺幸运的。用户数量世界第一,移动用户3.5亿,联通也有1.5亿,固话用户也早就破亿了。美国最大的运营商AT&T,用户才5500万,连联通的一半都不到,移动更是人家的七分之一。
人多好办事,但也难伺候。客户多了,问题就来了——想让每个人都满意,太难了!
北京有个卖报纸的陈大姐,她说每次月中前后,都有人来买移动充值卡。充完值就跑来问:你这卡是不是假的?我怎么充完还是停机?陈大姐每次都苦笑:是动感地带吧?等几小时就好了,它就这德行!
动感地带是中国移动的低端卡,一开始就是给学生用的,主打短信,便宜是便宜,但话费不高,运营商自然也不会太上心。
打10086也能看出问题。用动感地带打电话转人工,排队十几分钟是常态,但用全球通这种高端卡,基本一拨就通。
运营商给高端客户好服务,这我能理解。但低端客户也不能不管啊!别忘了,这些学生用户以后毕业工作了,可能就成了高端用户。你现在服务不好,人家以后根本不会考虑你。
在国内,大家都叫运营商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但在国外,人家更喜欢叫通信服务提供商。一个强调网络资源,一个强调客户体验。
说到底,电信竞争就是客户和服务的竞争。谁客户多,谁市场就大。以前是政企不分的卖方市场,根本不用讲服务。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电信业发展了20多年,市场早就变了天。过去靠技术和网络为中心的老套路已经过时了。现在拼的是服务、是客户体验,得把重点从技术转向人,从网络转向用户,提升整体服务体验。
现在讲服务,更多是软服务,这其实是对运营商整体实力的考验。企业文化、运营理念、管理水平、员工素质,都得跟上。
其实技术早就不是问题了。现在设备商和IT圈都在推一个叫SDP(业务交付平台)的东西。IBM的SDP平台用的是SOA架构,能优化业务交付流程。电信的支撑系统也从原来的绑死模式,变成了灵活的松耦合结构,业务组件复用率高,新业务上线也更快。
既然技术没问题,剩下的问题就值得好好想想了。消费者靠体验判断服务好坏,也会通过口碑去了解运营商。什么时候运营商真正做到服务分级、精细化运营,咱们的通信服务才算真正迈进了买方市场的高质量阶段。
今年最火的新闻之一,就是国家要下调手机国内漫游费上限,还开了听证会。这事为啥这么多人关注?还不是因为大家对运营商的服务早就憋了一肚子气。
要说幸运,中国的电信运营商真的挺幸运的。用户数量世界第一,移动用户3.5亿,联通也有1.5亿,固话用户也早就破亿了。美国最大的运营商AT&T,用户才5500万,连联通的一半都不到,移动更是人家的七分之一。
人多好办事,但也难伺候。客户多了,问题就来了——想让每个人都满意,太难了!
北京有个卖报纸的陈大姐,她说每次月中前后,都有人来买移动充值卡。充完值就跑来问:你这卡是不是假的?我怎么充完还是停机?陈大姐每次都苦笑:是动感地带吧?等几小时就好了,它就这德行!
动感地带是中国移动的低端卡,一开始就是给学生用的,主打短信,便宜是便宜,但话费不高,运营商自然也不会太上心。
打10086也能看出问题。用动感地带打电话转人工,排队十几分钟是常态,但用全球通这种高端卡,基本一拨就通。
运营商给高端客户好服务,这我能理解。但低端客户也不能不管啊!别忘了,这些学生用户以后毕业工作了,可能就成了高端用户。你现在服务不好,人家以后根本不会考虑你。
在国内,大家都叫运营商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但在国外,人家更喜欢叫通信服务提供商。一个强调网络资源,一个强调客户体验。
说到底,电信竞争就是客户和服务的竞争。谁客户多,谁市场就大。以前是政企不分的卖方市场,根本不用讲服务。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电信业发展了20多年,市场早就变了天。过去靠技术和网络为中心的老套路已经过时了。现在拼的是服务、是客户体验,得把重点从技术转向人,从网络转向用户,提升整体服务体验。
现在讲服务,更多是软服务,这其实是对运营商整体实力的考验。企业文化、运营理念、管理水平、员工素质,都得跟上。
其实技术早就不是问题了。现在设备商和IT圈都在推一个叫SDP(业务交付平台)的东西。IBM的SDP平台用的是SOA架构,能优化业务交付流程。电信的支撑系统也从原来的绑死模式,变成了灵活的松耦合结构,业务组件复用率高,新业务上线也更快。
既然技术没问题,剩下的问题就值得好好想想了。消费者靠体验判断服务好坏,也会通过口碑去了解运营商。什么时候运营商真正做到服务分级、精细化运营,咱们的通信服务才算真正迈进了买方市场的高质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