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魅族去年到今年的激进策略就能对腥风血雨的国内市场略知一二。魅族的最新旗舰了委临调维群今脚缺迅MX5已经发布,这款新旗舰性能如何、是否值得入手?魅族MX5深度评测告诉你。MX5已经发布,小米5已经在路上,小米5和MX5 Pro的厮杀有多值得期待?
在魅族进入会做壳的行列之前,华为却凭借Mate 7先进一步,虽然这个机型在性能、体验上并无优势,甚至价格还高高再上,但凭借着其的高颜值而一机难求,需要加价才能买到。 甚至华为自己官网vmall都看着下面的经销商加价眼红,卖起所谓附带红酒的尊享套装起来。这个就是颜值的威力。
明白这一点的不仅仅是华为,以往"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别人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的"小米,由于在价格和定制系统体验方面的优势都不再,从小米4开始也都开始注重设计和工艺起来,如在小米4发布强调奥氏体钢和CNC工艺,虽然这玩意魅族和OPPO几年前早已玩得不要,但不得不说小米4相比之前的粗糙不堪,更为有设计感。

米4仅仅是开端,后面的小米note更是在国内厂商中较早的尝试使用2.5D玻璃来提升颜值,虽然这样的尝试并不能说成功,研2.5D玻璃的结合也略显突兀,但这明确的表示,小米现在也更为注重设计和工艺。虽然这样的研发和生产成问盐西本都更高,但按照小米一贯的按照百万产能成本定价,这些成本都是很容易被摊薄的。
-------------------------------分页栏-------------------------------
既然小米、华为都开始玩设计和工艺,魅族依然停留在以前层级是明显不够的,必需再进一步。魅族MX5就是在这样背景之下诞生的产品。
材质的差距

MX4和MX4 Pro其实在设计和工艺方面,很多减言回求飞材细节都做到了极致,如超窄边框,超高屏占比,整体设计也颇为协调。但魅族依然不能凭借于此跻身于会做壳的行列,就是因为材质。
叶走财降考翻希整 材质是及其重要的。iPhone6在发布时候大家都说丑,但在拿到真机后又趋之若鹜,Mate 7之所以一机难求,很大原因都是因为她们的材质所表现出来的质感,而这样的质感对于MX4和MX4 Pro而言是不具备的,这点就是最大的差距。
-------------------------------分页栏-------------------------------

而现在之所以说MX5是有颜值,最为关键的就是因为其有了材质。MX5在官方宣传页面提及全金属机身,其实这是不严谨的。全金属机身在现在阶段,会对手机天线和信号形成干扰和屏蔽,金属机身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式,1是类似iPhone 6那样的白带,二是类似华为Mate 7的三段式处理。

MX5采用和Mate 7相同的三段式设计,中段机身为金属,而上下两头为塑料。为了保持整机观感的一致性,MX7的上下塑料部分外部经过金属喷涂处理,其色差十分轻微,不像Mate 7那样可以明显感觉是不同材质。
-------------------------------分页栏-------------------------------
材质很大程度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于手机的第一印象和购买意愿,虽然很多人会在购买后为了保护牛逼闪闪的后盖,会为它套上保护套,使得魅族在质感和厚度方面做出的努力损失殆尽,但这个时候,用户已经为MX5买了单,至于质感和厚度方面的努力是否白费也不再重要。
MBack和其他细节变化
我们本次收到的是白色机型,其实个人还是更为喜欢黑色,这样就有所谓的"熄屏美学" 。

并且在机身白色外框和屏幕之间还有细细的黑边,在亮色壁纸下会比较明显。当然,这黑边很窄,相比某些号称无边框id设计的手机还是好上很多。

除开材质,再来说一些其他细节的变化。首先是Home或者说是MBack的变化。
-------------------------------分页栏-------------------------------

但在Galaxy S6发布后,J.Wong却意外的发布了魅族新品的照片,表示将要放弃MX系列经典的小圆圈设计。这样的发布虽然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魅族后继的Home在工业设计上与Galaxy S6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长条两边圆的设计。在笔者之前评测的时候,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来形容一般都是委婉的指代抄袭。J.Wong这样的公布是为了证明,这仅仅只是巧合,我本来就是这样设计,仅仅真的只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已。
-------------------------------分页栏-------------------------------

老资格的煤油也应该记得,魅族其实早在M8时代就采用这样Home的设计,现在Mback仅仅是对经典的回归和致敬而已。
当然,更大的Home也意味着更大的指纹传感器,对于我这样手指用得过多的人,更大的传感器就意味着更高的识别率,这样的变化使得我由MX4 Pro默认不开启识别,变成现在MX5的默认开启指纹识别。
另外一点改变,就是MX5将电源键由顶部移动到了侧面,这样做的表面理由很明显,大屏手机侧面放置电源更为方便使用,用户体验更好之类可以罗列一大堆,但更根本的原因是Apple的iPhone6都修改了,那Apple的最佳学徒魅族没有理由不再跟随,至于MX4 Pro为什么不这样设计,那我只能说在MX4 Pro初始设计的时候,iPhone 6尚未正式发布……。说起电源键的位置,其实我还是更为喜欢以前顶部的布置,现在和音量键一同放置在侧面,我在调节音量的时候经常会误触,这可能还需要时间来习惯。
-------------------------------分页栏-------------------------------

魅族MX5并没有跟风做什么USB 3.0Type-C之类新东西,但在接口还是做了点修改。之前机型USB缺口仅仅是CNC的开口,而现在在里面还加上了一个塑料支架,使得USB线插上的时候更为稳定而不易折佘或者折断。但在拔下也需要费点力气,而很难单手完成。
AMOLED大丈夫?
由于之前工信部的爆料,使得我对MX5使用AMOLED有了心理准备,不至于在发布会时大吃一惊。甚至我都准备好了说辞来为本篇枪文的MX5 AMOLED来洗白。
其实MX5采用AMOLED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AMOLED是自发光,相比LCD不需要LED背光单元,不需要液晶层,色彩过滤方面也有所简化,这使得AMOLED厚度可以做得更薄,LCD一般在2mm左右,而AMOLED可以轻松做到1.5mm以下厚度。这样厚度优势,使得AMOLED成为vivo X5、ELIFE S5.1这样的超薄手机的唯一选择,对于Galaxy S4、Galaxy S5这样非超薄手机,AMOLED使得其内部设计更为从容,使得其有条件配备可更换电池。MX5也是得益于AMOLED的采用,使得其厚度可以多压榨1mm以上,能够使得机身厚度仅为7.6mm,同时还可以容纳大容量的电池。
-------------------------------分页栏-------------------------------
当然,在洗白之前,我也必须承认我是个AMOLED黑。以前我黑AMOLED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亮度低,上一代AMOLED的最高亮度才400nit以下水平,在强光下可阅读性不好;
2 。同时设置在最高亮度下,像素的激发率过高,导致AMOLED寿命不长,容易老化、变色甚至烧屏;
3 .Pentile像素排列,RGB像素不是1:1:1,画面细节毛糙,这在720P或者以下分辨率特别明显;
4 。色温往往过高,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是冷屏。
虽然以上4个缺点十分明显,甚至致命,但随着AMOLED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也逐渐得以解决,让我们来看看MX5这块三星5.5英寸Super AMOLED表现究竟如何。

魅族MX5采用的是Diamond Arrangement,但不个否认Diamond Arrangement也依然是Pentile排列,这点在我们微距头之下被完全暴露。
-------------------------------分页栏-------------------------------

Diamond Arrangement是三星Super AMOLED的最新排列方式,和Galaxy S6一致,其单个AMOLED像素排列为8个一组,RGB分别为2:4:2,其中红色和蓝色像素较大,而蓝色较小,整体是呈斜45度方向排列。Pentile在720P或者更早时代会使得图像的精细度低,但对于现在1080P分辨率而言,这并不算是什么大问题,勉强还是可以接受。
首先是主观测试部分,主观测试我们主要将MX5同MX4 Pro进行比较,所有测试均设置在最高亮度,默认色温。

色彩方面MX5(右)略差于MX4 Pro(左),但整体亮度不错,在非强光环境并无之前Note4那代产品最高亮度不足的问题。
-------------------------------分页栏-------------------------------
4+4与8×1
魅族MX5采用的是联发科的helio X10,也就是MT6795T,MT6795之前在乐视1手机上有过采用,其实8核2.2GHz A53架构,支持64位计算,因此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我觉得我还是有义务让大家更为深入的了接MT6795T。
MT6795的数字相比MX4的MT6595大,但这并不意味着MT6795的性能更好。MT6795虽然是全新架构的8核A53处理器,但这8核A53仅仅是8个小核心,而MT6595则是4大+4小。为了大家更为直观的理解这个问题,我将各个架构的核心面积和性能做了整理。
面积对比是在20nm工艺情况下,不同核心面积对比,虽然我们评测的产品依然是28nm工艺,这个数据还是可以表示出不同核心相对的规模差距。DMIPS对比虽然也不够严谨,但在一定程度依然还是可以说明相对的性能差距(虽然这样的差距有所扩大)。

从上图看,虽然A53相对A7有巨大改进,支持ARMv8、OOO乱序执行等高级特性,面积相比A7面积大了75%,但其依然还是小核心范畴,相比上一代的A15/A17,其面积还不到一半,仅为其42%,而相对性能位65%。虽然A53相对A15/A17,其单位面积的性能有一定上升,效率更高,但面积还是小太多,整体依然不能比敌大核心的A15/A17,八个A53依然不能匹敌四个大核心的A15/A17+四个小核心的A7。这就如最新款的大众Polo相比十年前的Golf GTI,虽然架构更先进,燃油效率更高,但在暴力性能上依然是有所不敌。
-------------------------------分页栏-------------------------------
再考虑频率,MX5的A53频率相对MX4高频的A17而言也无优势,因此综合考虑CPU的规模和频率,MX5相比MX4在CPU上是缩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