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个人愚见,试着帮您梳理一下。
爱有四种境界:一、爱自己、家人和朋友;
二、爱所有的人,包括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不同种族的人、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星球的人、不同世界的人;
三、爱所有有生命形态的生物体,从人类到微生物;
四、爱所有的事物,无论有无生命。
到了第四种境界,既然爱所有一切的事物,那么就没有任何可恨的对象了,因此这时的爱已经超越了爱本身,这是一种平等之爱,已经无所谓爱还是不爱,因为一样平等对待了嘛。因此为了与前三种爱区分,这种爱就叫“大慈”,即佛教中说的:“无缘大慈”,即使没有缘分也一样的平等慈爱。
在佛教中继续升华扩展成“四无量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清净大喜、平等大舍。在“四无量心”的基础上继续升华是:“出离心”。最后升华至:“菩提心"。
修行并不是绝去自我,而是绝去对于“自我”的执着(执以为真),也要绝去对于万事万物的执着。所以有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时舍身喂虎的真实故事。
修行的最低目的是:了脱轮回(即“出离心”的彻底实现),最高目标是:成佛后于世间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即:“菩提心”的彻底实现),救度之意即让众生通过修行脱离轮回直至成佛。所谓:小乘出离,大乘菩提。
爱有四种境界:一、爱自己、家人和朋友;
二、爱所有的人,包括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不同种族的人、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星球的人、不同世界的人;
三、爱所有有生命形态的生物体,从人类到微生物;
四、爱所有的事物,无论有无生命。
到了第四种境界,既然爱所有一切的事物,那么就没有任何可恨的对象了,因此这时的爱已经超越了爱本身,这是一种平等之爱,已经无所谓爱还是不爱,因为一样平等对待了嘛。因此为了与前三种爱区分,这种爱就叫“大慈”,即佛教中说的:“无缘大慈”,即使没有缘分也一样的平等慈爱。
在佛教中继续升华扩展成“四无量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清净大喜、平等大舍。在“四无量心”的基础上继续升华是:“出离心”。最后升华至:“菩提心"。
修行并不是绝去自我,而是绝去对于“自我”的执着(执以为真),也要绝去对于万事万物的执着。所以有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时舍身喂虎的真实故事。
修行的最低目的是:了脱轮回(即“出离心”的彻底实现),最高目标是:成佛后于世间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即:“菩提心”的彻底实现),救度之意即让众生通过修行脱离轮回直至成佛。所谓:小乘出离,大乘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