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考语文A+,不是故意显摆,只是让你相信我。
牵牛花 叶圣陶 (最后三段)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斑剥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读后感:
“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这是只有种花者才能够独平的真谛吧,因为一片绿叶而爱上整个庭院,因为一朵红花而爱上整个春天!
雪夜 莫泊桑 (第2,3段)
蓦地里,从远处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冲破这寒夜的寂静。那叫声,如泣如诉,若怒若怨,听来令人毛骨悚然!喔,是那条被主人放逐的老狗,在前村的篱畔哀鸣:是在哀叹自己的身世,还是在倾诉人类的寡情?
漫无涯际的旷野平畴,在白雪的覆压下蜷缩起身子,好像连挣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样子。那遍地的萋萋芳草,匆匆来去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匿得无迹可寻,只有那几棵百年老树,依旧伸展着槎牙的秃枝,像是鬼影憧憧,又像那白骨森森,给雪后的夜色平添上几分悲凉、凄清。
读后感:
这是一幅19世纪法国农村雪后初霁的雪景图,也是一幅当时法国死一般沉寂的社会风景画。文章写得形神毕肖,令人拍案叫绝。之所以如此感人至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观察细致入微。抓住了事物特征。文章极力渲染“万籁俱寂,了无生气”的凄凉气氛。大干世界,“仿佛凝固了”。旷野平畴,芳草和浪蜂蝶阵,都已无迹可寻,连星星也感叹这寒夜的落寞,小鸟也恐怖颤栗,备受煎熬。
海滨仲夏夜 峻青 (前两段)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读后感:
古人说:“景语皆情语。”
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
峻青的这篇《海滨仲夏夜》应该是这两句话最形象的诠释。
“田禾”、“劳动”、“丰收”、“愉快欢乐”,是“仲夏夜”的主角、主色调。作者行文时期的时代特征、文学潮流都浓缩其中。
“燃烧”的“晚霞”、“大”而“亮”的“启明星”、与“星斗相互辉映”的“灯光”、“灿烂的满月”则是“仲夏夜”的配角、背景色。这些“景语”和谐生动地诠释着“我”心里的“兴奋和愉快”。
有不少新潮批评家认为,这样的文章主观色彩太浓,以至于让人产生虚假的感觉,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样的文章,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里的人们真实的心声,至少也该是他们内心真诚的希冀吧。
谢谢,希望可以采纳